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山西公布三类科技创新平台拟立项名单 完善省级创新体系

各类科研创新平台组成的创新“矩阵”正在源源不断地发挥力量。其中,重点实验室是创新“矩阵”的核心所在。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展开研究合作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   省级重点实验室作为省内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推动学科发展开放共享先进创新资源的重要基地。自“十四五”战略发表以来,多个省级积极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以此完善现有的创新体系。   近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三类科技创新平台拟立项名单,拟立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39家,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39家、山西省中试基地15家。   该次拟立项的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分别依照《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晋科发〔2021〕95号),《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山西省中试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晋政办发〔2022〕42号)进行立项。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拟名单共计39家,包括材料相关实验室3家,生物医药相关实验室11家,环境保护相关实验室7家,文物保护相关实验室2家,化工相关实验室2家,植物种业相关实验室4家,智能通信技术实验室10家。   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拟名单共计39家,包括材料技术中心9家,互联网智能技术中心5家,生物医药技术中心8家,能源技术中心6家,粮油食品技术中心3家,各类设备技术中心8家   山西省中试基地拟名单共计15家。其中,新材料相关基地6家,污染物处理相关基地2家,能源相关基地3家,生物医药相关基地2家,农业相关基地1家,通信技术相关基地1家。   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是省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这也就意味着要基于此来分析建设重点,整合省内优质资源,对接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深谋建设方案,细化建设环节。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力量。   不仅如此,随着平台的组建,可以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整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力量,通过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人事、科研组织等方面都赋予自主权,激发人才活力。   另外,省级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是推进高水平学术交流、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还是研究前沿与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完善科研创新的平台方便面向省内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深入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有利于尽快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   (资料来源:山西省科技厅、人民日报等)

查看详情
中国科研城市排名上升 科研发展反应城市发展

自然指数是自然科研的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了非常多与科研有关的信息,包括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影响力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并且数据库是实时在线版免费为公众开放的,因此具备很重要的科研意义。目前,自然指数以及被认为是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在自然指数中有一个重要部分——科研城市。其内容是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在自然指数追踪的自然科学期刊中的科研产出情况。一般来说,科研城市排名越靠前,就说明这座城市的科研支出以及成果转化情况越好,而一个国家科研城市整体数据越靠前,则说明了这个国家对于科研事业的贡献以及对于科研发展的重视程度越高。   那么我国的表现如何呢?从2017年公布的数据(2016年科研城市情况)开始,北京就超过了纽约都市圈,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至此之后,北京一直位居榜首,蝉联了6年。但事实上,中国的表现远不至此。除了北京以外,我国多个城市排名都有显著上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上海、南京和广州。   上海2020年时就已经位居第五位,而2021年更直接超过了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来到了第三位,成为我国除北京之外,科研城市排名最高的城市。而南京和广州对于2015年时第19位和第42位的排名,如今已经上升到了第8位和第10位,上升速度非常可观。   此外,2021全球前20的科研城市中,我国一共占据了8个位置,分别是第一的北京、第三的上海、第八的南京、第十的广州、第十一的武汉、第十六的合肥、第十九的杭州以及第二十的天津。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脱离榜单之后,中国科研城市对于我国科研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都将科研视为“第一生产力”,发展科研也是我们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包括高水平大学、机构的建设与扶持,人才的培养与应用,科学仪器的研发、购买以及核心技术的交流,以及科研政策的推进。正是这些努力,让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有了显著上升。   表面上看起来,科研城市的名字只出现了八个,但实际上,这些城市的科研产出能够将技术的发展辐射到周边的城市,换言之尽管榜单本身只显示了部分城市的情况,但宏观全国,其实是各个区域整体科研的进步。同时,从大范围的科研发展也可以看出,我国的整体经济也呈现出不错的态势。一方面,我国可以持续在多个城市为科研投入资金,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涌现也为城市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帮助。也相信,中国科研城市排名上升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国在科研尤其是科研创新上的投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更好的成绩。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详情
继在意大利建厂后,环球晶圆美国12吋工厂破土动工

随着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英特尔(Intel)、三星(Samsung)、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和台积电(TSMC)等国际级大厂纷纷宣布在美的扩产计划,美国对于优质的上游材料–晶圆的需求也将大幅成长。   2022年12月1号(美国时间),全球第三大晶圆制造商——环球晶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球晶圆”)美国12吋晶圆厂GlobalWafers America在德州谢尔曼市举行动土典礼,该举措将奠定环球晶圆在美半导体供应链的战略地位。   此次在美落地扩产,环球晶圆将弥补美国本土晶圆供应链缺口。美国半导体制造环节虽不断成长,然本土晶圆供应量已跌至1%以下,显见美国本土晶圆供应短缺问题严重。 环球晶圆表示,近期的疫情与地缘政治风险,皆敲响美国本土缺乏晶圆供应链的警钟,为此客户纷纷与环球晶圆签订长期合约以示支持,合作项目覆盖车用、手机、电脑及工业应用等领域。   按计划,GlobalWafers工厂两年内可完成新厂建造、设备安装、客户送样及量产。新厂占地58公顷,可为未来阶段式扩建提供充足的空间。   今年6月27日,环球晶圆曾宣布将于美国德州谢尔曼市(Sherman,Texas,USA)兴建全新12吋硅晶圆厂,此处亦为美国子公司GlobiTech的所在地。这座新厂是环球晶圆今年2月6日公布的千亿台币扩产计划的一部分。   随着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英特尔(Intel)、三星(Samsung)、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和台积电(TSMC)等国际级大厂纷纷宣布在美的扩产计划,美国对于优质的上游材料–晶圆的需求也将大幅成长。   12吋晶圆是所有先进半导体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由于先进的12吋晶圆的生产基地目前几乎全部位于亚洲,使得美国半导体产业高度仰赖进口晶圆。环球晶圆这项扩厂计划就是为弥补美国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缺口。   据了解,这座12吋晶圆厂产能预计于2025年释放。新厂房将依客户长约需求数量分阶段建设,设备亦陆续进驻,待所有工程竣工后,完整厂房面积将达320万平方英尺,最高产能可达每月120万片12吋晶圆。与相同性质的其他工厂相比,这座12吋晶圆厂不仅是全美最大、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厂房之一。除此之外,因土地辽阔,新厂兴建完成后,仍有充分空间待未来利用。 意大利子公司MEMC SPA宣布12吋扩产计划   今年2月18日,环球晶圆集团意大利子公司MEMC SPA董事会依据集团母公司环球晶圆董事会之决议,核准其意大利诺瓦拉厂(Novara)于现有的8吋晶圆产线外增设12吋产线。   此投资正式宣布环球晶圆扩大在欧洲业务,该项目深获意大利政府(MISE)以及关键欧洲微电子设备制造商的认同。环球晶圆的美拉诺(Merano)和诺瓦拉(Novara)工厂均位于意大利,自1974~1976年设立,历史相当悠久。   董事会核准的此项扩产焦点为12吋抛光片及磊晶片的生产和开发,可应用于最先进的科技创新。除此之外,由于美拉诺(Merano)工厂已经着手12吋长晶与产能扩充,藉由在意大利皮埃蒙特地区(Piedmont)的扩产,环球晶圆将在意大利拥有完整并高度整合的12吋生产线。   据了解,该12吋产线将自2023年中开始生产,完成客户验证及装设新产品所需的开发及生产设备后开始量产。   鉴于新设一条12吋全新先进生产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此项目执行的先决条件为:1.开发项目共同合作伙伴的资金挹注;2.获得欧洲/意大利微电子投资相关的政府补助(即IPCEI-ME/CT-IPCEI on Micro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并购Siltronic受挫 宣布扩张计划   今年2月1日,环球晶圆宣布,公开收购世创电子材料(Siltronic)一案于交易截止日前(2022年1月31日),因未能取得所有主管机关核准,其将执行扩产计划。原用于收购案之资金将转为资本支出及营运周转使用。环球晶圆预计2022至2024年度总资本支出将达1,000亿台币(约36亿美元),包含重大新厂扩建(greenfield)。   环球晶圆董事长暨执行长徐秀兰表示:“即使公开收购Siltronic一案未果,我们在事前即已规划双轨策略。我非常期待我们现在能够考虑的各种选项,来提升技术发展并提高产能。”   环球晶圆将考虑进行多项现有厂区及新厂扩产计划,包含12吋晶圆与磊晶、8吋与12吋SOI、8吋FZ、SiC晶圆(含SiC Epi)、GaN on Si等大尺寸次世代产品。扩产计划涵盖亚洲、欧洲和美国地区的投资,总投资金额最高达1,000亿台币,包括扩充现有厂区以及兴建新厂,新产线产品产出时间从2023年下半开始逐季增加。   对于环球晶未能完成Siltronic并购,有分析认为,环球晶维持更为强健的资本结构。全球对重要产业的保护主义逐渐抬头,未来一至二年环球晶不太可能进行大规模收购。 环球晶圆营收创历史新高   11月4日,中美硅晶公布十月营收数据。数据显示,中美硅晶合并营收达74.2亿元,月增长3%,年增长25.8%。1至10月,中美硅晶累计合并营收达680.8亿元,较去年同期成长20.2%。中美硅晶旗下的半导体子公司环球晶圆,十月合并营收达62.9亿元,月成长3.8%,年成长26.8%。1至10月,环球晶圆累计合并营收达581.9亿元,较去年同期成长15.6%。中美硅晶与环球晶圆表现卓越,中美硅晶十月合并营收达历史第二高,环球晶圆十月合并营收创历史新高。 《转自:国际电子商情》

查看详情
工信部印发建设指南 促进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发展

石化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为切实发挥标准对推动石化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并印发了《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2版)》(下简称《指南》)。   《指南》共分为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组织实施四大部分内容。   《指南》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协调配套;稳步推进、急用先行;加强协同、注重实施的基本原则。计划到 2025 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 30 项以上石化行业重点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石化关键数据及模型技术、石化关键应用技术等标准;对于原油加工等石化细分行业,优先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服务等特有场景应用的标准,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在石化行业的广泛应用。   在建设思路方面,《指南》从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和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两方面进行部署。   在建设内容方面,《指南》提出,一是相关基础共性标准,主要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人员能力、智能装备、赋能技术、工业网络等九个部分。二是石化关键数据及模型技术标准,主要包括资产数据及模型、物料数据及模型、公用工程数据及模型等三个部分。三是石化关键应用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生产管控与优化、安全环保、设备管理、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服务等六个部分。四是细分行业应用标准,主要包括原油加工、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纤原料等五个部分。   在组织实施方面,《指南》要求,一要加强统筹协调,二要加快任务落实,三要推进宣贯实施,四要深化开放合作。   《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2版)》文件详情请参考附件。 文章链接:化工仪器网

查看详情
首次突破万亿元!近1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复合增长率19%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介绍,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458亿元,2012—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9%,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 国际电子商情8日讯,在7日举办的北京、合肥连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介绍,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458亿元,2012—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9%,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 2020年,我国出台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相关阅读: 政策利好!国务院“大礼包”来了:这些企业最高免征10年税! ),所有政策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同时,近年来,在内外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链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环境持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在政策以及国产化浪潮推动下,全国多地正积极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布局。 以安徽为例,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已经超过400家,亿元以上企业超过50家,发展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2021年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今年预计有望超过500亿元。据安徽省经信厅副厅长柯文斌介绍,全省在建及谋划的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 <转自:国际电子商情>

查看详情
光伏产业全球化 太阳能因此越来越便宜

随着清洁能源市场的不断崛起,如今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新能源产业,用新能源替代传统燃煤发电似乎已经成了大势所趋。而太阳能作为新能源产业中相对成熟的一种技术,自然也被给予了厚望。   从市场数据来看,仅202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高达138.2吉瓦,截至2020年底,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773.2吉瓦。而从整体发展来看,光伏产业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等产业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福瑞下游光伏应用市场均呈现快速扩大,不少地区甚至已经将光伏电作为主要的用电来源,行业积极向好。   但与此同时,一个核心问题却也不断地影响着大众多余光伏电的接受程度——价格。以我国为例,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上海崇明太阳能光伏电站上网电价的批复,当时的核定上网电价每千瓦时4元,最终敲定的价格为每千瓦时1.09元,作为商用光伏电的价格来说,并不算便宜。并且直到2018年为止,尽管整体光伏电价格在下降,但是与煤电相比,光伏电的电价始终无法被大众接受。尽管当时已经在强调低碳了。   而这个问题的转折点在2019年,2019年开始,光伏电在国家介入的前提下开始了压缩价格,并在在2021年时成功实现了平价光伏电,简单的说就是当时的光伏电价已经和煤电价格持平,并且我国也开始了倡导光伏的有效应用,逐步开始尝试用光伏电以及其他新能源取代煤电。   有趣的是,2020年前后同样也是大部分其他国家光伏产业收获巨大发展的时间点。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和“双碳”计划的提出,有着密切联系。   而事实上,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成熟,光伏全球化也令太阳能的使用成本开始不断降低。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于太阳能产业链开始全球化发展,太阳能硬件的安装成本正在不断降低。并且针对这点,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研究团队根据比较各个主要市场的本地化供应和全球化供应模式在太阳能电池部署成本上的差异,从中得到了一个结论——整合全球的太阳能电池供应链或能让太阳能更便宜。   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太阳能电池供应链全球化发展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在目前环境趋势下,推进太阳能产业发展,尤其是鼓励大众接受这种能源形式是关键,因此为了降低使用门槛,围绕太阳能电池相关技术及元器件的企业之间合作理应会更加密切,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国际交流合作。 文章链接:化工仪器网

查看详情
热点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